不知不覺中,2018年時已過半,很多人都心生感嘆,時間都去哪兒了?立足這個時間節點,我們回望半年來國內汽車零部件領域的大事與大勢,梳理市場運行脈絡和行業發展走向,為讀者做年中盤點。興盛與衰落,困惑與無奈,整合與重構,創新與破局……今年上半年,蜜與淚交織、風與雷裹挾,構成我國零部件行業光榮與夢想的一篇。
今年以來,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合資浪潮澎湃。7月5日,長安汽車與比亞迪在深圳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聯合設立以新能源動力電池生產、銷售為主營業務的合資公司,足以說明這種現象的延續。圍繞零部件展開的合資,背后當然離不開“新四化”的催化、節能環保的大勢所趨,更有“雙積分”政策的強力驅使。
1月,在2018年世界經濟論壇上,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表示,他們正與電池生產商磋商,計劃在投建一家合資工廠。幾乎與此同時,電驅動與東風實業(原系集團有限公司的重要板塊,于2017年10月改制)宣布,成立合資公司“東洋電驅動系統有限公司”,將開展電驅動系統、燃料電池燃料電池發動機系統、新能源汽車核心電器系統等項目。海納川與海斯坦普簽署協議,將合資組建“輕量化”汽車零部件公司。
2月,富奧汽車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與法雷奧西門子汽車電子德國有限公司簽署《諒解備忘錄》,擬在新能源汽車動力總成核心部件領域開展合作。3月,上汽集團與英飛凌以51∶49股比合資成立的上汽英飛凌汽車功率半導體(上海)有限公司正式開業。4月,海納川分別與海拉、麥格納公司簽訂合資合作協議。吉利和廣汽分別與日本愛信簽署協議,將生產6AT。東風零部件和富奧股份簽署合同,將共同出資成立東風富奧泵業有限公司。6月21日,蒂森克虜伯和浙江金固股份有限公司等中國合作伙伴簽署合資協議,將共同生產輕量化熱成型車輪……這并非今年上半年零部件領域的全部案例,它們只算是一些典型代表,但可想而知,市場涌動著種種變量。
如果我們硬要把這些合資案例做一分類,可以包括:中外合資、整(或有整車背景的零部件企業)零合資以及行業熱盼的大型國企間的整合。合資作為市場行為,本身無可非議,但從我國零部件產業自主發展的角度看,一些合資讓我們充滿期待、一些合資被我們寄予厚望,還有一些甚至使我們憂心忡忡。新的競爭者出現,細分市場出現變局恐怕難以避免。然而,無論如何變化,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掌握關鍵核心技術、轉型升級發展的主題將是永恒的。